全国人大代表李智超:打通“最后一公里”,为科技创新构建更优生态 | 全国两会财经访谈
发布日期:2025-04-13 03:42    点击次数:81

【大河财立方 记者 段伟朵】追“光”前行,赋能发展。作为光电产业“国家队”,过去一年间,中光学集团深耕主业,不断巩固行业地位;同时,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助推光电产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兵器装备集团首席科技专家李智超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专访时表示,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期待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高速公路”,为科技创新构建更优生态。

攻克多项关键技术

汽车光电业务突破亿元规模

李智超介绍,作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子公司,中光学集团2024年深耕微纳光学、功能镀膜、新光源数字微显示、车联网智能交互汽车光电等五大业务板块,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巩固了行业领先地位。

具体来看,镀膜业务市场不断拓展,并实现产业化。目前已建成中大尺寸光显面板功能镀膜产业园及生产线,业务从手机领域拓展到IT、汽车领域、装备领域等;激光投影显示业务国产化替代不断深化,与客户合作的LCoS激光投影已经实现批量出货;微型光学元件持续迭代升级,持续推进拳头产品手机微棱镜的工艺革新、迭代升级,扩大市场占有率;持续攻关微纳光学等新技术领域,积极承担国资委“未来产业”纳米制造重点技术攻关任务和多项“河南省数字光电产业研发联合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和课题,助推光电产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崛起。围绕汽车生态圈建设,中光学集团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具体有哪些成功合作的案例可以分享?

李智超介绍,围绕汽车生态圈建设,中光学集团整合公司资源,加快布局“汽车光电零部件、车载镜头及影像模组、汽车HUD抬头显示系统”三大核心领域,依托公司五十余年的光电技术积累,引进成熟人才建成独立的运营与科研团队,建成批量生产的HUD自动化生产线,与客户合作的HUD产品首批订单已经交付。同时,汽车光电业务突破亿元规模。

其间,中光学集团在汽车光电显示技术领域突破了偏振消杂光、防阳光倒灌等多项关键技术,顺利完成了一批高性能产品的开发。

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

持续推动构建开放式创新大平台

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全国统一大市场指引(试行)》;新春伊始,河南“新春第一会”打响了全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发令枪”。作为中国光电产业“国家队”,中光学集团在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方面有哪些部署?

“作为光电产业‘国家队’,中光学集团在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方面采取了多项部署。” 李智超告诉记者,科技创新驱动方面,中光学集团持续聚集创新要素与产业发展要素,着力强链、补链、延链,打通产业链、供应链高端关键环节,目前已形成了“光学元件、部件、模组到整机系统”全产业链,集团化协同优势明显。

构建开放式创新大平台。积极打造并发挥公司“一院三中心五基地”平台作用,包括北京中心、上海微纳光学、杭州智能光电、重庆汽车光电、南阳数字微显示五大创新中心,开展创新平台建设、重大项目申报、关键技术攻关、重点产品研发、创新人才培育专项行动,全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光电企业。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产品开发。中光学集团系统推进先进光学研究院、镀邦光电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推动微纳光学、计算光学、光场成像、AI算法在汽车、IT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着力打造“创新生态链”。

融入地方发展战略。中光学集团紧抓发展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招大引强,与国内头部企业形成紧密战略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和产业生态。

“通过这些部署,中光学集团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也为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做出了积极贡献,推动了光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李智超表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市场开放与公平竞争、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将为光电产业提供一个更加开放、公平、有利的发展环境,有助于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025年,中光学集团将深入探索光电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加大新型显示领域的科研投入,持续迭代升级超硬功能镀膜技术,广泛赋能各类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品。同时,大力发展纳米制造,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未来制造新模式。

期待打通“最后一公里”

为科技创新构建更优生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如何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成为不少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对此,李智超表示,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与质量效益已成为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通过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及时化解,存在的不足需要及时完善和优化。

因此,他期待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比如,强化科技成果评价评审和促进转化的服务体系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政策;构建科技成果转化AI人工智能大模型,细化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相关规定,在促进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全面提升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效率,提升决策机构和决策者敢于担当作为的高效决策能力等,多途径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高速公路”,为科技创新构建更优生态。

责编:刘安琪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